|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觉性不是人人。觉性是社会中的人对真理真相的感知和掌握,真理真相包括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也有人们心理的俗称约定,两者都是“真相”。在社会群体中,大家心理认定的那种概念也是“真实”,并不一定是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大家认为的不对,要去扭转这一“错误”,那是得不偿失的,正确的做法是承认社会人群的普遍公式,从这个“实际”出发去开展市场相关的各项工作,人们群体的共识也是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仅是指身体器官感受得到的物质存在。比如以前人们认为如果不降雨拜龙王庙是好使的,你发现最好的应对天旱的办法是在雨季修建水库蓄积而非啥都不做寄托于“龙王”,此时最好的策略不是告诉大家龙王不存在,应该修建水库,结果可能得到的是大家对的说法的对立。这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的做法了,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在本质问题上做到了觉悟,却没有在社会层面做到觉悟,仍然算不上有了“佛”。比较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大家对“龙王”这一概念的认知,然后借助“龙王”表达出修建水库的提议,这样才能在整个群体中形成统一行动。还有一个例子是小学课本里学的西门豹破除当地迷信送女儿给河神和巫婆的故事,一方面老百姓是迫于无奈,另一方面还是大家对巫婆的说法有认同的意识在,西门豹顺着大家的思维把巫婆扔到河里去和河神商量,以此除掉了祸害也让当地百姓受到了启发,看到了真相,这远比来一场破除迷信的科普活动有效。人类意识领域的共识是我们不可逾越的“客观存在”,因为这一客观存在是人类发展至今的关键所在,是面对强大自然环境的最有利武器,虽然看似脱离了物理世界的客观世界,但是终归会合并为一,暂时的错误并不能抹杀由此带来的群体力量。在领悟客观真相的时候,再加上领悟那时那地群体的思维认知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尤其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在发现消费用户的思维认知。好多高材生到了基层工作,结果还比不上当地的老百姓,就是因为他忽视了群体认知这一客观存在,不能和群体达成头脑同频自然无法做成任何事情。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你不能让群体意识去行动,结果肯定是一无所获。人人都有觉性,人人都可成佛。每个人都有对某一真理的洞察,这个不属于特定的人,不属于特定的人群,村里的老大爷脑子里的经验积累,得出的一些道理不一定就不如大学里教授社会学的老师,如果给到一个同样的平台去验证,其实际结果才能说明孰强孰弱。写过瓦尔登湖的梭罗医生45年,从未踏出他生活的县城,但是却看到并表达出了人类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哲学。治大国如烹小鲜,一个通过村里生活洞悉到人心规律的村民可能远远比一个沉浸在别人书本故事中的社会学老师更近于佛。再由此推及,佛教常说众生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都有觉性,所以不管我们身处何地,状况如何,我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佛性,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能自暴自弃,平时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这个世界的万物才是明智之道。 |
|